索引号:

11330282002976410C/2024-186213

发布机构:

市教育局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组配分类:

义务教育

主题分类:

科技、教育/教育

发布日期:

2024-12-18

成文日期:

2024-12-18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宁波市初中语文“教育共富 送教下乡”活动在桥头初级中学举行

发布日期:2024-12-18 16:12 信息来源:市教育局

为促进宁波市基础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探索五育融合教学新模式,充分发挥我市优秀教师引领作用,积极帮助农村、山区及海岛学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宁波市教育局特组织了2024年义务段“教育共富,送教下乡”活动。12月13日,宁波市初中语文教研员张霞儿老师带领宁波市江北区甬江实验学校的三位优秀教师送教慈溪市桥头初级中学。通过教学展示、专题讲座、教研点评等形式,助力教育资源共享,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慈溪市初中语文教研员沈建军老师组织中部教共体语文教师、慈溪市教学能力评比中优秀选手及本校语文组全体教师参与此次活动。

探疑寻真,学入习出。第一堂课是徐晓璐老师带来的《穿井得一人》精彩课例。徐老师抓住文本的特质进行课堂设计,让学生化身为案件侦查员激趣课堂,在精心设计的任务环节中层层深入。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不仅习得这个寓言故事的情节和寓意,更加深入建构起对寓言这一文本的阅读思维。最后,学生懂得寓言这一文本具有“情节反常”“形象夸张”“议论精妙”的特点,并且能打通“学”与“习”,创写寓言。

吟赏联动,经典流传。第二堂课是许凌老师带来的《蒹葭》,这一课堂重在引领学生感悟吟诵的魅力。许老师通过学生诵读与名家吟诵的对比,让学生感受《诗经》的画面之美,引领学生初步感受“朗读”与“吟诵”的区别;在诗歌重章叠句的韵母变化中体会情感变化,一次次尝试学习“吟咏”;还充分利用AI技术,比较“伊人”的插图差异,探寻“伊人”的内涵。“吟”“赏”联动,螺旋式推进课堂的深度与广度。最后充分利用教师自身优势,挖掘学生的巨大潜能,在师生共诵中将课堂推向高潮,呈现《诗经》经久不衰的魅力。

以研促教,教研相长。王静静老师分享了甬江实验学校语文组的研究——《以融为径:地方文化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价值绽放》。团队成员立足新课标中“提升思想文化素养,建立文化自信”,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化主体性”的重大论断,将优秀的地方文化和初中语文教材在内容上形成强烈的对应性,充分挖掘并开发宁波地方文化,精心梳理编序。在日常教学中有机融入地方文化,在课内外的勾连之中丰富语文教学内容,增强学生文化认同,培养实践能力,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

最后,宁波市初中语文教研员张霞儿老师对此次送教的课和讲座进行点评。她着重指出当下的语文课堂,教师要基于文本特性展开具体的教学任务,注重课堂上对学生的思维培养,以“打开”式的过程来引领学生学习。教育要有美好的姿态,教师就要放慢节奏,静心思考,沉淀簿发。慈溪市教研员沈建军老师也寄语大家,在落地“教、学、评”为一体的课堂教学同时,一定要打破固有思想,充分挖掘身边的教育资源,创新课堂。

本次送教活动,不仅给老师们提供了一次宝贵的学习平台,也有助于与会教师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新教材,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推进教学质量更上新台阶,从而实现教育共富。(慈溪市教育局教研室;桥头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