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时节,位于胜山镇胜山头村的胜山陈家百年老槐树下,藤蔓光影洒落,微风徐徐拂面。经过3个多月的改造,这里成了附近村民休憩的好去处。“真想不到,咱们这个小村庄通过‘微改造’能装扮得这么漂亮。”村民王志强自豪地说道。
近年来,胜山镇围绕“省级美丽乡村示范镇”建设目标,全面启动了单元“微改造”工作,11个村因地制宜,着眼于传统建筑、公共节点、配套设施、花园田园等细微之处,通过“微改造”实现了“大变化”,形成了“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的格局。“跟传统的大拆大建相比,微改造更突出整体风貌的渐进式改善,更强调本土生态与文化的历史传承。”胜山镇相关负责人说。
胜山镇从“深处挖掘、小处植入”,融合乡村特色,用“绣花功夫”留住了乡土味、烟火味。小桥流水、亭台楼阁,古树林立,古韵悠然,胜山陈家百年老槐树生机勃勃;为了增强游客游览安全性,提高景区美观度,附近的胜山镇历史文化公园的九曲桥也被修缮一新;沿历史文化公园往北走,是胜山头村美丽庭院典范区块,一方方各美其美的美丽庭院,扮靓了胜山的春天。
在四灶村,沿江成片的楼房鳞次栉比,宽敞洁净的街道和粉刷一新的文化墙,无处不展现出农村的新面貌。四灶浦畔的慈孝步道将胜山镇孝老爱亲模范典故融入其中,让游客在欣赏“江水清清鱼起波”江韵风情的同时,更能感受到“德润两岸”的文明乡风。依托四灶浦沿江风情线,四灶村还重点打造沿江茶饮一条街,吸引乡贤回乡、青年回乡,经营茶、咖啡、四灶高粱酒等内容,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发展动能。
乘着农业数字化改革的东风,胜山镇正在开展红菱基地改造提升项目,探索打造“生态治水—以菱兴水”乡村生态共富圈。在大湾村,通过建设少数民族特色的文化礼堂,让少数民族村民在这里感受到家乡的气息……通过单元“微改造”,胜山镇不仅扮靓了“有形”环境,也内化了“无形”良好民风,更激发了干部群众对村庄未来发展的信心与底气。
“在做强四灶浦沿江风情线和胜东红菱基地两条纵向轴线的基础上,打造三塘横江横向景观轴,完善沿江各村与四灶浦江、三塘横江之间的路网体系,全面打造‘三江拥山’生态新优势,构建‘拥江’发展的全域新格局,提升发展休闲农业。”胜山镇相关负责人说。下一步将充分发挥四灶浦流域自然生态、历史人文、地理资源优势,整体塑造田园城市、都市乡村的大美形象,奏响乡村振兴新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