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302827421869759/2024-178387

发布机构:

市农业农村局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组配分类:

人大代表建议

主题分类:

农业、林业、水利/农业、畜牧业、渔业

发布日期:

2024-07-18

成文日期:

2024-07-18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对市十八届人大三次会议第344号建议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4-07-18 10:37 信息来源:市农业农村局

宋华忠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大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力度的建议》已收悉,我局及时组织人员进行了认真研究,并提出具体承办意见,经局长办公会议研究同意,现答复如下:

坚持和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重点难点在“三农”。去年以来,我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及中央和省、宁波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聚焦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和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先行,坚持和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为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贡献“三农”力量,连续六年获评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优秀单位。

一是产业促共富,现代农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大力推进“3995”乡村产业振兴行动。2023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2.48亿元,同比增长5.5%,增速列宁波第三。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效果突出县、国家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创建名单,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建设工作通过终期评估。二是建设促共富,和美乡村建设取得新进展。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持续实施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12113”工程,创成省级和美乡村示范乡镇1个、省未来乡村4个、和美乡村达标村53个、和美乡村特色精品村6个、宁波市艺术赋能村6个,具有地域辨识度的和美乡村12个。新培育慈溪市级宜居村20个、特色村5个。连续7年获评全省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工作优胜县。三是规划促共富,城乡空间布局取得新提升。优化国土空间格局,科学划分农业、生态和城镇三大空间。完成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编制国土空间规划,科学划分集聚提升村、特色保护村、撤并搬迁村、城郊融合村等村庄类型,开展村庄规划实施评估和“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开展乡村规划技术扶持,目前全市已实现乡村规划师全覆盖。四是帮扶促共富,强村富民进程取得新飞跃。推进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全面消除集体经济总收入100万元以下村,实现年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村全覆盖。拓宽农民增收路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180元,同比增长6.4%,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至1.53,保持宁波最小。实施低收入农户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行动,2023年全市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26714元,增幅11%。五是改革促共富,新时代乡村集成改革取得新突破。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全市土地规模经营率保持在71%以上。开展闲置农房激活利用,累计已盘活闲置农房610宗317.79亩。深化农村金融创新,农户授信服务覆盖率100%。开展“三权”抵押贷款,累计发放抵押贷款超10亿元。六是人才促共富,乡村人才振兴取得新成绩。以“两进两回”创新示范工程为重要契机,实施乡村人才提档行动。全市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及农村实用人才8080人次,现有农创客900人,科技示范户389户,慈溪市级及以上乡土专家50人、乡村工匠40人,宁波市级以上青年致富带头人15人,入选省级农创客示范基地1个,21人入选最新一届“两代表一委员”名单,新农人故事多次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浙江日报等媒体报道。

虽然我市在农民农村共富中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还是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正如您在建议中提到的,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要坚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以新时代深化“千万工程”为抓手,以美丽乡村为底色,以未来乡村为示范,以共同富裕为追求,根据村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区域特色、产业优势、文化底蕴等积极探索多样化的建设模式,着力打造具有慈溪特色的共同富裕慈溪样板。下步,结合您提出的建议,我们将重点在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一、推进乡村生活品质升级,促进“三生”融合。一是加强村庄规划编制。按照“按需编制、应编尽编”的原则,逐步推进新一轮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工作,进一步优化村庄布局、产业结构和公共服务配置,构建城乡融合的发展空间体系,加强村庄规划编制实效性、可操作性和执行约束力。二是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回头看”,严明纪律狠抓违法用地和违法建筑“两违治理”。坚持建管并重,广泛开展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持续深化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坚持试点先行、以点带面,有序实施农房改造、管线序化、村道提升。三是深化和美乡村建设。坚持“整体提升”和“重点突破”并重,创新开展新一轮“千万工程”镇村竞赛。按照“一村一特色”要求,聚焦资源挖掘、特色塑造、产村融合等,因地制宜打造和美乡村标杆村,建成一批具有慈溪辨识度的和美乡村。深化“多美联创”,一体推进城乡风貌打造、美丽城镇建设和未来乡村创建。

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促进“三产”融合。一是提升乡村产业能级。持续强化产业基础地位,高质量推进全国首批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以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构建创新链、完善服务链为抓手,高质量实施“3995”乡村产业振兴行动。积极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做大做强乡村“土特产”,大力发展“地瓜经济”。二是壮大农文旅产业。坚持美丽经济转化导向,依托村庄历史文化、自然山水、特色产业等资源要素,结合“精特亮”工程,规划建设一批农旅融合示范点,着力开发乡村特色旅游线路。推进鸣鹤古镇、方家河头、山下村等古镇古村建设,开展农业主题公园、田园综合体创建,培育一批有知名度、有影响力的网红“打卡地”。三是深化利益联结。强化“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股份合作、订单返利、绩效分红等模式,让农户充分享受二三产增值收益。创新农村组织形态,成立以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为标志的各类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带动小农户合作经营、共同增收。

三、深化新时代集成改革,推动“三权”分置。一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衔接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根据上级统一部署,积极稳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建立健全入市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推进农业“标准地”改革。二是探索完善宅基地“三权分置”。推进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激活利用示范,推广“农房盘活”数字应用。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开展农村集体收益分配权抵押担保、自愿有偿退出等试点,加快农村不动产确权登记颁证,完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数字化平台,深入推进确权赋权活权保权。三是深化农村“三位一体”改革。强化农事服务中心、产业农合联等服务平台实体化运营,力争创成省级农事服务中心4家,五星级产业农合联2家。

四、建立共富共享机制,缩小“三大”差距。一是加大帮扶力度。深化“一户一策”干部帮促,推广“浙农帮扶”数字化应用系统,健全动态监测机制,完善开发式和保障性帮扶体系。健全城乡统筹、分层分类、精准高效、智慧温暖的城乡一体化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实施惠民型商业补充医疗保险,完善防范化解因病致贫返贫长效机制。二是优化公共服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建立“投建管运”一体化可持续机制,推进农村公共基础设施长效常态管护。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坚持新型城镇化与乡村全面振兴“双轮驱动”,深入实施“七优享”工程,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质量同等。三是强化村庄经营。聚焦市场化运作,向社会招引第三方经营主体参与村庄经营,对村庄进行土特产销售、旅游、研学、康养等市场化开发。聚焦高效化管理,积极探索村级管护专业化运作机制,提升村庄管护工作的专业化、规范化水平。

五、强保障促发展,健全多元投入机制。一是做大资金蓄水池。健全财政资金、国有资本、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投资政策支持体系。健全“三农”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确保“三农”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总量持续增加。加强涉农资金整合优化,建立农业农村发展“项目库”。充分发挥国有资本支撑引领和平台桥梁作用,同时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乡村振兴。二是加大土地保障力。突出乡村产业发展用地保障,全面实施“增存挂钩”和以项目定指标的要素精准配置机制,原则上每年安排不低于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的5%用于乡村产业和相关设施建设用地。三是壮大乡村人才库。持续开展慈溪市级乡土专家遴选、组织开展省市县三级“乡村工匠”推选,鼓励社会化农技人员、农创客参与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并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全年落实农民培训资金195万,计划培训人数1200人次以上,农创客累计达到1000人以上。

六、强担当重统筹,全面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健全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工作机制,强化市委农办力量,完善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市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协同配合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领导联镇带村、镇(街道)领导班子成员联村、村干部经常入户走访制度。健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年中督查、年底报告制度,完善市委市政府督查室和市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督查机制。加强宣传引导,讲好故事、总结好经验,市镇村联动做好信息宣传,营造全域共富、城乡和美的良好氛围。

感谢您对我市乡村振兴及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慈溪市农业农村局

2024年6月11日

抄  送:市人大代表工委,市政府办公室,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周巷镇人大主席团。

联系人:吴梦瑶

联系电话:63976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