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30282002976410C/2024-178536
市教育局
主动公开
政协委员提案
科技、教育/教育
2024-07-21
2024-07-21
面向社会
王绿丽,刘晓颖,徐旭锋,徐丽娜,唐明秋,孙玮廷,陆迪辉,顾一彬,陈燕波,马华银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强我市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建议》已收悉,感谢你们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心。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关系千家万户、关系民生福祉,是事关学生、家庭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事业,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市教育局用心用情用力守护学生生命安全,秉持“大心理健康教育观”,创新探索“育防疏治”四大路径提升心理服务质效,专门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专班及省内首个县级学生成长指导中心,并在教育局内设机构中新增德育科,统筹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强化梯队建设,实现全员心育。专业化的心育师资队伍是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力量。我市强化专职心理教师配备,推进心育梯队建设,持续完善以“名师为引领、专职为骨干、兼职为支撑、班主任为主导、任课教师参与”的全员心育体系。教师招聘是心理教师队伍建设的“第一道关”,近年来,我市教育局统一部署,逐步推进,招聘了大量具有心理学相关专业背景的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进一步扩大了我市专职心理教师的队伍,正在努力实现专职心理教师全覆盖。分层级培养心育师资力量是实现全员心育的主要措施。面向专兼职心理教师,以系统培训和主题式研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着力打造一支素质高、业务强的专业队伍,在学校中发挥辐射引领作用;面向心理名师和骨干教师,以省市名师工作室为摇篮,持续发挥着学科引领和带头示范作用,推进我市心理学科建设;面向全体教师,每年举办多期心理健康教育C证培训,逐步实现教师持证上岗全覆盖,鼓励全体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教育B证培训,打造学校心育中坚力量,将B证持证情况纳入学校相关考核。我市还以“心网格”构建为抓手,将全员心育落地,按照师生比1:15细化建立“心网格”,设立德育导师,发现学生心理问题苗头立即进行预警,并按照全流程网格化工作流程运行,确保闭环跟踪管理。
二、多元心育活动,丰富心育内涵。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心理健康服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发展性和预防性功能,探讨全体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性主题。除了纳入课表的心理辅导活动课程外,各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不断拓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深度和广度,将心理健康理念渗透到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中,各类主题班会课、心理拓展课、心理选修课、心理社团课等百花齐放;注重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实现跨学科整合,以德育心、以智慧心、以体强心、以美润心、以劳健心。在此基础上,各校面向学生、家长、教师等不同群体举行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讲座,办好心理健康小报、宣传橱窗,用好微信推送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健康周(月)活动等。此外,“5·25”心理宣传日系列活动、心理书签设计制作大赛、心理绘画大赛、心理助考等已成为我市常态化活动;市学生成长指导中心也推出了《送给同学们的24堂暖心微课》、“好习惯,助成长”寒假特辑微课等,官方公众号“慈心溪音”每月至少发布两篇优质心理科普推文,内容涵盖生命发展的基本规律、发展和维护心理健康、考试心理等相关知识,为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完善硬件建设,优化心育阵地。学校心理辅导站是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阵地,规范、科学、专业的心理辅导室是开展学生心理辅导、提升心理教育实效的基础设施,在提高全体学生心理素质、预防和解决学生心理行为问题方面发挥重要作用。2022年,我市成功申报浙江省首批县级心理辅导中心建设项目,11月学生成长指导中心启动揭牌仪式。该中心在各中小学中,下设44个慈溪市心理辅导中心分中心,为全市中小学师生、家长提供服务,培育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不断提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素养。市教育局高度重视中小学心理健康辅导室建设,截至2022年底,我市所有中小学均成功创建为宁波市规范化心理辅导室。畅通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的求助渠道,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针对性、个性化的个别辅导,发挥发展性、适应性和矫治性功能。定期组织全市专兼职心理老师开展心理案例分享、研讨督导、技能培训等活动,切实提升教师心理辅导能力。为确保心理辅导室功能充分发挥,我市成立专项督查组,定期考察各校专兼职心理教师值班情况、学生心理档案建设状况,确保个体心理辅导工作规范专业、高效便捷。
四、重视危机工作,筑牢生命防线。学生心理危机的筛查与识别工作,是学校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心育工作的最后一道防线。我市各中小学以教师心理危机识别预防知识培训为基础,通过学生心理健康普测、心理健康档案、动态观察、访谈评估等手段相结合,精确识别学生心理问题等级状态,建立了高危学生三级预警动态数据库。目前,我市中小学已统一心理健康普测的平台,使普测更规范、科学、高效。对筛查发现存在各类心理问题的学生逐一制定高危学生干预方案,做到“一人一表、专人专案”。建立“班级-校级-市级”螺旋上升式心理服务模式。针对三类高危学生,各校畅通危机干预转介渠道,充分利用宁波康宁医院绿色通道,及时将高危学生进行转介,通过专业精神医学治疗和愈后在校心理咨询服务跟进等手段,医教结合,提升学生心理康复水平。因心理问题休学或长期请假的学生,经过专业治疗、情况基本稳定,申请返校复学时,学校按规定流程接纳复学学生,进行复学评估、制定防备预案、定期跟进等。我市各中小学已将各校的心理危机学生上报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管理平台,对撞省卫健信息,并定期干预、回访、跟进。此外,我市加强了对教师危机识别与干预能力的培训力度,分层分级有针对性地对全市500名中小学心理专兼职教师、校长及班主任进行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专技培训;组织全市专职心理教师参加宁波市康宁医院的跟岗实习培训,不断提升专业教师的心理服务技能。
五、家校社协同共育,构建联防机制。家庭是心育基础阵地,学校是心育核心阵地,社会是心育保障阵地。近市教育局开展“慈有优教,育见未来”家庭教育大讲堂活动,在“慈溪教育发布”官微开设“智慧父母,让爱‘育’见未来”专栏;市学生成长指导中心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我与孩子共成长”系列化家长沙龙,一月一期发布“送给家长们的24堂暖心微课”;各校积极开展家长学校、家长课堂等,对全市中小学生家长进行普及心理健康常识的宣讲活动,指导家长有效进行亲子沟通和陪伴,正确处理亲子矛盾,提升家长对孩子心理问题的识别能力。实行“全员+重点”家访制度,每学年全覆盖家访基础上,对于五类心理高危学生人群,各校班主任做好“特殊家访”工作,明确家长知情、承担就医、确保安全等责任,增强父母对学生心理健康重视度。我市积极探索和拓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外延,努力打造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好教育生态。积极探索与其他部门的联盟,借助各单位的力量,共同助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与市委宣传部、市公安局、市检察院、市卫生健康局等多部门合作,共同推进联合教育模式。其中,市委宣传部致力巩固提升市心理健康指导中心,推进规范化建设。继续开展“阳光心灵 快乐成长”百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宣讲活动。市教育局联合市人民检察院、市妇女联合会联合设立花季关护家庭教育指导站,举行慈溪市花季关护家庭教育指导站揭牌暨心理服务签约仪式。市学生成长指导中心以教育、公安、检察、法院、民政、妇联、卫健、团委、关工委等各部门骨干组成暖心服务团队,开设慈溪市中小学心理咨询热线,开放心理咨询平台,为全市有困扰的中小学生、教师及家长提供公益心理服务。市教育局与第七人民医院联合推出医教深度结合项目,在市学生成长指导中心设立精神病专科医院“分诊点”,创新构建“专家工作室”合作模式,开通绿色诊疗通道,打通预约和医保系统,每周5次邀请专家坐诊,便于学生群体就医,畅通医教结合路径;还与省大众心理援助中心签订合作协议,开展“心理专家面对面”活动,每月邀请2名及以上省级心理专家来学生成长指导中心或学校开展高危或疑难个案诊疗,为有心理诊疗需求的学生问诊把脉。市学生成长指导中心还组织心理骨干教师、家庭教育宣讲团成员走进社区,面向广大家长开设心理健康和家庭教育方面的讲座,提升家长的育儿理念和水平。“双减”背景下,心理教师利用寒暑假、节假日等时间走进社区,组织青少年开展心理健康活动,丰富孩子的假期生活,提升孩子的心理素养。此外,相关部门与学校形成常态化合作,如龙山中学与龙山镇派出所合作推出“警师活动室”、杭州湾职高、行知职校与慈溪检察院联合打造“未成年人花季关护”工作室等。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学习吸收各位委员的建议,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继续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
再次感谢您对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希望今后您能继续对我们的工作给予监督、指导。
慈溪市教育局
2024年6月21日
抄 送: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协提案委,市委宣传部、市委编办、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市卫生健康局、团市委、市妇联。
联 系 人:黄晓燕
联系电话:13566600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