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30282002977026G/2024-177735
市卫生健康局
主动公开
人大代表建议
卫生、体育、医保/卫生
2024-07-04
2024-06-20
面向社会
周威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家庭心理健康支持的建议》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儿童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是国之大计。随着社会不断的进步和发展,家庭教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有句名言: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当今社会,大多数家长把自己的一切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能否成功实现愿望需要多方面的努力,而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必然成为孩子们能否健康成长的关键所在。
一、市卫健局重视这项工作,开展了一系列关于儿童青少年心理援助的相关工作。
一是市卫健局积极协调,统筹安排。慈溪市第七人民医院于2016年开通心理热线(63898070),每周二、四、六由专业的心理医生进行接线并答复。随着需求的增大,医院于2020年2月份开始,热线电话24小时向民众开放,由心理咨询师、精神卫生医生等专业人员进行接线并答复,医院负责对热线团队进行综合管理、指导、培训。同时,民众可以关注慈溪市第七人民医院微信公众号,不但可以接收各种科普宣传信息,还可以及时知晓慈溪市第七人民医院心理门诊出诊医生的信息。二是加强医院建设,方便民众就医。慈溪市第七人民医院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每周二、四、六为青少年开通了免费的心理咨询号源,有需要的青少年可以通过医院微信公众号进行号源预约,按预约时间准时就诊即可。同时,为方便青少年就诊需求,医院于2019年6月1日开始,设置了周六夜门诊,患者可以通过医院微信公众号进行号源预约,每周六晚上三个号,时间是18:00—21:00。2024年,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建设已经纳入宁波市民生实事工程,慈溪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将根据宁波文件精神进一步提升辅导中心的建设,更好地为广大青少年服务。三是医教结合,及时掌握学生信息。慈溪市第七人民医院相继与宁波幼师高专、宁波大学科技学院、宁波财经学院进行合作,协助学校对全校师生进行心理健康建设。医院指定一名联络人专门与学校联络人对接,如学生有问题,学校心理老师又不能解决的情况下,学校联络人可以跟医院联络人联系、沟通,帮助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为学生来院就医、住院提供方便。医院联络人将学生情况及时反馈给学校联络人,以便学校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管理、教育。四是通过各种渠道开展宣传活动。持续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相关部门的互联互通和工作融合。2023年慈溪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进入学校、社区,面对学生、老师进行心理健康宣传27次,受益人数达2000余人。向教师提供心理科学知识,便于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发展性、预防性的心理辅导,采取朋友式的心灵对话,使学生逐步消除不良心态和心理困惑,提高心理素质。请班主任协助,做好心理诊断性的评价工作,分析学生有关心理症状,掌握学生确切的征兆,筛选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以便提出排除障碍的措施即预防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可能出现的问题,促进他们心理健康发展。2023年慈溪市未成年人心理辅导中心从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出发,积极组织走进假日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讲座和心理健康宣教活动共13场,受益学生375人,切实帮助留守儿童、“小候鸟”等未成年人群体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与烦恼,培养良好心理品质,促进未成年人身心全面和谐发展。2024年将在2023年工作基础上,贯彻落实《2024年宁波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文件精神,广泛开展“阳光心灵”心理健康科普进校园及进“假日学校”活动,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二、市教育局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工作
一是秉持“大心理健康教育观”。根据“师资提升、家校合作、多方协作”的工作方针,以全域加强家庭教育为切口,创新探索“育+防+疏+治”四大路径提升心理服务质效。2022年11月,我市成立省内首个县级学生成长指导中心,统筹引领全市中小学校做好学生学法升学指导、生涯职业规划辅导、家庭教育指导、心理健康咨询等专业指导和公益服务。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至关重要,为了营造和谐幸福的家庭氛围,优化家庭教育理念,我市积极推动校家社协同,发挥家庭教育“心育”功能。二是加强阵地化建设。牵头成立慈溪市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统筹全市家庭教育工作,并以深化家庭教育指导带动青少年“心育”为突破口,联合检察院、妇联等多部门成立花季关护家庭教育指导站,推动检察官从法治副校长向家庭教育指导师转变。此外,高度重视家长学校建设,今年全市125所中小学家长学校按年级段分别开班,依据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差异开展针对性指导。同时,依托各校家长学校及社区教育服务网络,构建市镇村三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打造家庭教育“15分钟服务圈”,提供普惠性服务和针对性指导相结合的优质家教服务,累计服务近15万个家庭。三是打造家庭教育品牌化。线下持续擦亮“我与孩子共成长”家长沙龙、“家庭教育大讲堂”等家庭教育品牌,“幸福巴士”进校园校家社协同育人素养提升行动也在进行中。近两年来针对性开展专家讲座、案例访谈、送教上门等指导服务1600余次,线上依托慈溪市终身学习网开设“妈妈在线”等六大专题共99个课程资源,并通过“慈溪教育发布”官微开设“智慧父母,让爱‘育’见未来”专栏,“送给家长们的24堂暖心微课”专栏,指导家长有效进行亲子沟通和陪伴,正确处理亲子矛盾,提升家长对孩子心理问题的识别和干预能力,累计惠及15万余人次。四是推进家庭教育制度化。制定《慈溪市家庭教育工作“十四五”规划》,持续推进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点标准化建设。实行“全员+重点”家访制度,每学年全覆盖家访基础上,针对五类心理高危学生开展“特殊家访”,并建立全流程干预心理高危学生工作机制,明确家长知情、承担就医、确保安全等责任,增强父母对学生心理健康重视度。今年年初,我市成为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在机制健全、队伍建设、品牌引领等方面将不断探索,为心育工作打好坚实基础。
三、市总工会探索书香家教引领新路径
以实施“四季书香·塑好家风”行动为切入点,助推新时代职工家庭家教家风体系有效构建。一是开展“好书我来荐你来抢”活动。每季度推荐好书不少于10册,并安排1部好书供全市女职工“秒杀”。5年来,共荐读《中国家训》《家长的觉醒》等经典热门好书300余部,共“秒”《孩子的成长妈妈的修行》等好书20余部1100多册,带动2.4万户职工家庭参与。二是定制系统优质课程。结合当下女职工关注热点,系统定制《性格与有效沟通》《依法带娃你准好了吗?》《心理营养亲子课堂》《情绪与情绪管理》《家庭的觉醒》等关乎女性素养提升、情绪管理、家风家训、婚姻与家庭等内容的系列课程,让广大女职工能够系统地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三是打造职工家庭教育课堂。邀请徐丹、“阿萍姐”等知名教育专家线上线下同步授课,并推行家庭教育公益讲座进企业行动,将线下服务阵地与网络服务平台有机结合,让广大女职工足不出户便能享受更多优质教育资源信息。5年来,共实施线上幸福成长课堂132期,线下公益讲座近90场(次)、家庭教育讲座进企业服务27次、系列讲座4期,受益女职工近15万人次。四是举办“悦读越幸福”女职工读书交流会。引导各级女工组织为广大女职工营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良好氛围,激发女职工的读书热情,引导女职工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断提升自身修养,深刻感受阅读优秀书籍带来的思想共鸣、心灵震撼和情操陶冶。
四、市妇联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多举措加强家庭儿童心理健康服务。
2024年出台《慈溪市家庭教育“十四五”规划》(慈妇〔2022〕27号)和《关于进一步促进慈溪市家庭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暂行)》(慈妇儿工委[2022]4号),以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支持、家庭主题的家庭教育事业格局为方向,以打造“慈家有方”家庭教育品牌为目标,深入挖掘家庭教育服务资源,大力拓展家庭教育服务阵地,切实搭建家庭教育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形成家庭教育建设机制。一是以慈溪市妇儿活动中心为依托,引领全市39家妇女儿童综合服务驿站、322家村(社区)家长学校以“专业课程+模式学习”的形式推动家庭教育在村社区基层落地生根。同时,推动家庭教育进机关进党校,2023年以来,将家庭教育课程纳入市委理论中心组学习课程和市委党校主体班次教学内容(名家论坛)。2024年3月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召开以家庭教育为主题的专题学习会暨“慈溪论坛”报告会。二是市妇联与市教育局、检察院共同出台《慈溪市花季关护家庭教育指导站实施办法》,成立花季关护家庭教育指导站,推动在涉未成年人案件中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相关规定落地落实。成立慈溪市儿童观察团,聘任各领域专家为慈溪市儿童友好工作指导员,从儿童视角推进家庭教育。优化慈溪市家庭教育讲师团,新聘任教育、卫生、公检法等系统124名专家教师,建立全市6支镇(街道)级家庭教育队伍。同时,在慈溪市儿童友好街区环创中心围绕妇儿活动中心、党史馆、科技馆、博物馆、大剧院等场馆以模块化方式打造具有慈溪特色的多样化公益研学线路,组织亲子体验式研学,推动家庭教育内容多样化。三是市妇联以“主席课堂”和“家庭教育大讲堂”为引领,推动家庭教育理念广覆盖,市妇联主席带头授课,各级妇联主席主动走进妇女儿童驿站和村(社区)家长学校分享家庭教育经典案例,全市家庭讲师团四年年均送课100多场,并组织“主席进校园”对接多对一“同心圆”活动服务困境儿童家庭教育。宗汉街道“同心润教”家校社联动项目从儿童心理健康出发定制家庭教育路径。观海卫镇实施“卫”爱同行儿童成长陪伴计划。龙山镇家长学院儿童“抗逆力”小组活动培养儿童健康心态。横河镇“童享四季”公益研学带领家庭儿童重温成长快乐。全市各镇(街道)妇联共同推动家庭教育知识普及推广,通过大力推动家庭教育的普及增强家长的家庭教育知识进而教育引导家长重视孩子的心理问题。
五、团市委重视引导青少年心理健康。
团市委尤其重视重点青少年,如单亲家庭、服刑人员子女、孤儿、困境儿童等心理健康工作。一是注重思想引领。高质量开展团员和青年主题教育,系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论党的青年工作》等原文原著,持续兴起以学促干热潮,充分发挥“青力量”8090青年宣讲团、“00后”后浪青年理论宣讲团、先进青少年典型等作用,落实“团干部上讲台”制度,推动理论宣讲进学校、村社、企业。持续完善党团队一体化育人链条,做强推优入团、推优入党,强化少先队仪式教育,建强青年大学习、“学习二十大 争做好队员”等教育载体。二是护航心理健康。保障青少年“红色根脉”赓续的心理基础,不断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机制,发挥好“青爱的小孩·花季关护”数字化项目作用,开展“阳光护航校园行”,举办“12355中高考减压”阳光行动、“开学法治、心理第一课”、“三禁三防三自”等活动,覆盖全市义务教育段学校。依托“12355青听益站”和12355热线,推动心理咨询志愿者结对校园和青少年,定期开展心理讲座和心理问题筛查,完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全面强化青少年心理“免疫力”。三是推动权益维护。常态化关爱困难青少年发展,关注提升重点青少年帮扶实效,完善“青爱的小孩”帮扶体系,将帮扶面延伸至更多可及处,做到物质帮扶和精神关爱并重。全年四类重点青少年帮扶次数均达三次以上。举办“亲青课堂”暑托班,围绕解决学生暑期“看护难”问题,尤其是留守儿童、新市民子女等,开设亚运宣讲、红色教育、心理健康等大讲堂,每年暑期累计开展20天,组建250余班次,托管学生8000余人次。关注提升青少年法治意识,紧扣宪法日、禁毒日等节点,开展法律援助进校进村入户活动,常态化开展“12355青春自护”等主题宣教,加强“维护青少年权益岗”活跃度,努力为青少年成长保驾护航。
六、市新市民服务中心以切实加强新市民素养提升工作。
按照“分类培训、按需施教,多元参与、方式灵活,多方联动、注重实效”的原则,充分运用数字化技术手段,组织开展慈溪市新市民法治安全文明宣教培训(以下简称宣教培训)工作。截至2023年12月,累计培训90万人次,共设置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宣教培训基地(体验中心、体验室)430个,培训人数和基地(体验中心、体验室)数均位居宁波各区(县、市)首位。同时组建多层次的宣教培训师资梯队,包括市级导师135名(含心理咨询师、心理卫生医生3人),镇级讲师370名,村(社区)兼职讲师不少于2560名。加强关心关爱推动新市民加快融入。组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充实新市民精神文化生活;扎实做好关心关爱小候鸟工作。会同市关工委等单位,组织开设近200个小候鸟暑期假日学校。全市开展防溺水讲座近400场,培训达8千余人次。精心组织新市民联谊晚会。举办了以“奋进新征程 一起向未来”为主题的首次新市民联谊晚会。开展新时代和谐促进会建设工作。构建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和促会服务管理体制,积极推动和促会向中大型企业延伸,进一步扩展和促会覆盖面。全市建成村级和谐促进会336个,设立企业分会20余个,会员人数6.6万人,其中新市民会员3.03万人;强化实体化和促会阵地建设,依托流动党员先锋驿站、新市民综合服务站,推动政府资源“下沉”,累计建设投用流动党员先锋驿站40家、新市民综合服务站61家,基本实现全市域覆盖,2023年累计提供新市民服务4000余人次;推动和促会建设与基层社会治理网格融合共建,全市现有新市民兼职网格员1014人、专职网格员28人。加强“两团一库”建设,主动吸纳流动党员、在慈异地商会成员、新市民律师等优秀人才充实“乡音调解团”力量,现有持人民调解员证乡音调解员19人,今年成功调解各类涉新市民矛盾纠纷420余起。
感谢您对我市卫生健康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慈溪市卫生健康局
2024年6月20日
抄 送:市人大代表工委,市政府办公室,市教育局、市新市民服务中心、团市委、市妇联、市总工会,庵东镇人大主席团。
联 系 人:袁超
联系电话:63821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