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走进浒山农贸市场,一眼便看到市场智慧检测室的检测员陈燕灵紧张地忙碌着。她正在通过胶体金检测仪分析青菜样本,并将数据实时同步至“浙食链”系统。“我们每天早上7点开始会随机对市场内30个批次的商品进行抽检,检测内容包括农药残留、二氧化硫、双氧水、吊白块、亚硝酸盐、硼砂等。完成所有检测工作后,检测数据将自动上传至后台,同步至市场入口处的智慧农贸显示屏上,做到食品安全透明公开,让消费者看得安心,买得放心。”陈燕灵告诉记者。
同日,在慈溪市天渡大酒店有限公司的检测实验室内,检测人员正对一批配送食材进行快速检测筛查。作为全市23所学校、23家企事业单位的食材供应商,这里日均检测35-40批次,涵盖农残、甲醛等8类常规项目,并对高风险品种实施胶体金专项检测,守护着26000人的饮食安全。公司负责人介绍,作为校园食材定点配送单位,企业投入21万元配置了检测实验室,检测人员通过专业培训并持证上岗,每天对配送的蔬菜类、水产类、肉类和重点品种等进行检测,确保每批食材安全可靠。
小小“菜篮子”,承载大民生。给生鲜商品“体检”,正是今年我市大力推进民生实事项目“菜篮子安全守护”行动的一个方面。目前,市市场监管局在全市范围内构建起“检测-溯源-监管”三位一体的数字化治理体系,推动食品安全监管从“事后抽查”向“全程防控”转型,为市民餐桌筑起一道“看得见”的安全防线。
据了解,从简易检测台到标准化实验室,目前,全市首批21家单位(1家农批市场、12家农贸市场、8家配送企业)已陆续完成“标准化+数字化”改造。通过更新检测设备、建立溯源系统,重点解决设备落后、溯源困难等问题,让“舌尖上的安全”更有保障。“现在不仅快检的频率提升,检测试剂也升级换代了。”市场监管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把检测试剂升级为胶体金后,能更加准确地检测出生鲜商品农残是否阳性,这有助于市民吃到更为安全的果蔬水产。
数据显示,今年1-9月,市市场监管部门对农批市场、农贸市场、生鲜门店等农产品上下游经营单位开展食品监管快检5650批次,问题发现率和闭环处置率大幅提升,百姓菜篮子安全水平显著提高。同时,在农贸市场等消费终端,消费者扫码就能查看食品产地来源、检验报告等追溯信息,目前“浙食链”日均记录消费者扫码近1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