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以来,市司法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对标司法行政新目标新定位,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以增值化改革理念选准工作赛道,奋力实现法治慈溪建设和全市司法行政工作稳中有进、再上新台阶。现将我局2024年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总结如下:
一、主要举措和成效
(一)坚持抓统筹协调,不断完善工作体系,着力打造法治慈溪建设有力抓手。一是全面压实法治责任。组织召开十五届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2024年法治慈溪建设工作要点》《2023年度法治慈溪建设工作情况》。严格落实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年度报告制度,全市28个行政部门和17个镇(街道)完成并公示年度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报告。落实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制度,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开展专题法律学习3次,开展市管干部任前法律知识测试4次29人,扎实推进领导干部述职述法工作。二是抓牢法治环境领域关键作用。制定出台《2024年慈溪市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工作要点》,推进四大行动18项工作任务、5个主要指标落地落实。《探索“零扰企”行政执法第三方服务模式》《打造“一站三化”县域商事调解新模式》等2个项目入选宁波市2024年法治环境专项小组改革攻坚项目。三是加强法治建设创新成果培育。《慈溪市“法智互促”重塑消防安全新体系》《“三会两庭一中心”涉企法治增值服务体系》等4个项目入选2024年度法治宁波建设“最佳实践”重点培育项目名单。全面推进新时代法治实践站建设,全市建成新时代法治实践站并投入运行22家,已开展各类活动72次,收集法治建议32条。
(二)坚持抓关键环节,不断规范权力运行,稳步提升依法行政水平。一是做好政务信息公开。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主动公开信息共345条,其中通过慈溪市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发布信息20条,通过“法治慈溪”官方微信发布信息325条。严格按照依申请公开办理流程开展工作,共收到申请6件,均在规定时间内予以处理。二是规范政府法律事务。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市政府涉法事项行政合法性审查工作的通知》,重塑优化市本级事项流转和审查机制,审核市本级行政规范性文件28件。认真落实行政机关重大合同前置法律审核制度,完成各类重大合同法制审核17件。编制公布2024年度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目录,审核市本级重大行政执法决定82件,常务会议议题125件、市政府专题会议纪要138件。三是提升县乡合法性审查质效。制定出台《慈溪市法治审查员任命管理办法》,完成首批65名法治审查员任命,镇(街道)实现法治审查员全覆盖。全市镇(街道)共完成行政涉法事项审查3620件,其中行政规范性文件8件,重大行政决策20件。完善合法性审查备案工作规则,共办理镇(街道)备案审查事项145件。启动行政合法性审查多跨联动监管改革试点,全面推动市镇村三级合法性审查全量覆盖、有效闭环。四是强化行政复议化解行政争议主渠道作用。全市行政复议发案量587件,同比上升104.5%,复议直接纠错率4.76%;一审诉讼案件184件,同比上升26.0%,复议诉讼比3.97:1。出台《关于规范履责申请案件处理的工作指引》,加强对土地房屋征迁等领域疑难问题审查研商。严格落实败诉风险提示预警,累计约谈相关负责人40余人次,直接避免败诉败议15件。五是加强行政执法监督效能。完善行政执法协调监督体系建设,挂牌成立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局,启用“慈溪市人民政府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局”印章。在企业、行业协会、商会设立第一批31个行政执法监督观察站(点),开展涉企多头重复检查综合治理。推动农村村民非法占地建住宅等行政执法争议协调监督,强化与市检察院、12345政务便民热线协同配合监督机制。推行涉企行政处罚领域“三书同达”,开展全市行政机关罚款实施情况、行政裁量权基准规范管理等专项监督工作7次,及时处置数字化执法监督应用推送线索及上级交办线索。加强行政执法证管理,组织172人参加2024年度行政执法资格申领考试,全市持有执法证3023人,各镇街行政执法人员持证率均达到60%。
(三)坚持抓改革攻坚,不断创新发展,营造更优法治营商环境。一是以合规体系护航产业发展。稳步推进智能小家电产业预防性合规体系建设,发布《宁波市智能小家电行业合规指引》及消防安全、网络销售两个配套专项指引,全面建成市小家电智能小镇合规指导中心(周巷)、市小家电行业消防安全合规指导中心(附海),谋划推进“智能小家电行业合规服务一类事”改革,宁波市重点产业预防性合规体系建设推进会在我市召开。相关做法获《宁波信息》《宁波政务信息》《法治宁波》简报录用。二是规范行政执法领域第三方辅助服务。全面构建行政执法领域行政机关委托第三方辅助服务“161”管理体系,积极探索覆盖线上线下、事前事中事后、全生命周期规范管理第三方辅助服务新模式。该项工作获司法部、省人大常委会、省司法厅等上级领导批示肯定。相关工作经验被省政府办公厅《浙江政务信息(专刊)》录用。三是打造涉企法治服务专区。整合商事调解、企业合规指导、营商环境投诉监督、全球慈商法律服务四大中心功能,梳理形成30项涉企法治服务事项清单,打造一站式“441”标杆型涉企法治服务专区。联合法院、工商联推进“三会两庭一中心”建设,签订《关于商事纠纷非诉化解的合作框架协议》,增设律谐商调中心商会联络点7家;新增商事调解员37名,调解队伍人数达88名。加快涉外法律服务能力建设,牵头召开涉外法律服务建设座谈会,赴广州、深圳等地考察学习,形成涉外法律服务工作调研报告和行动方案,获市政府主要领导批示肯定。
(四)坚持抓风险防控,不断夯实基层基础,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大局。一是普法与依法治理质效稳步提升。建立“1+N+17”立体普法模式,围绕“节日·法相伴”开展各类普法活动48期,惠及万余人。全力指导龙山镇徐福村申报全国级民主法治示范村。深入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打造“双普”教育基地、法治慈溪展厅,建成宁波首家法治非遗文化馆,扩大法治宣传影响。运用“文艺+法治+德治”形式,创作慈溪本土特色法治文艺作品3个,朗诵作品《弘扬法治精神》获首届宁波市法治文艺优秀作品。二是矫正规范接续提升。全面推进“慈矫·慈海归航”社矫项目化工作,探索实施入矫教育“五步走”工作法,突出分类教育和个案帮教。研究制订全省首个《社区矫正对象外出管理规范》,制订《社区矫正对象档案管理办法》,全力做好各项维稳安保工作。三是安置帮教继续深化。严格落实“四色管理”、必接必送制度,抓好“一人一档”。开展亲情视频会见33次76人次,协助部门42人次。建设“黄丝带”安置帮教示范基地1个,落实困难救助5人次。四是调解格局持续构建。联合政法委、法院、财政等6个部门出台《统筹加强镇(街道)专职调解队伍建设十条措施》,提高基层非警务类和诉前调等纠纷承接能力和调处水平。指导人民调解委员会进驻矛调中心,实现非警务类纠纷40%以上在镇街处置。开展各类调解员业务线上线下培训22期1600余人次。指导全市各级人民调解组织成功调解矛盾纠纷14920件,涉及金额约1.62亿元。
(五)坚持抓普惠便民,不断强化升级迭代,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一是深化打造“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建设。纵深推进市镇村三级公法站点规范建设,统筹全市法律服务资源,保障群众和企业高频涉法需求就近解决及时响应。深化提升村(社)法律顾问工作,参与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法律服务工作。推出涉企法律服务宣讲课单50讲和法律服务产品7件,开展预约授课63场、法治体检922家次。二是持续提升法律援助质效。施行经济困难群众申请法律援助不受事项限制试点改革。加大对法律援助律师援助考核和履职监督,强化未成年人法律援助工作,设立未成年人法律援助工作室(站),遴选8名律师组建未成年人法律援助业务专家库。2024年,共受理法律援助案件1466件、解答咨询13815件、见证认罪认罚2526件、代书108件。三是加快推动“公证+”服务提档升级。探索“公证+检察”轻罪治理服务新模式,实现赔偿保证金线上提存;联合法院,推动“公证+司法辅助”新模式;推动“公证+金融”诉源治理新模式,与相关金融机构签订框架协议,实现小微借款合同通过“公证E通”在线办理。探索“公证+知识产权”服务模式,实现存证、知识产权协议公证等在线办理。推出预约式和全天候服务模式,为企业解难题。2024年,共办理公证5783件,其中“公证E通”在线办理3017件,全年累计创收738.18万元。
二、存在的不足
2024年,我局在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以增值化改革赋能法治建设特色成果不足,法治领域增值化改革的成果打造、品牌影响等还需提高;二是行政执法协调监督体系建设不够完善,行政执法问题线索发现机制还需建立;三是行政争议源头预防和化解机制还需健全。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以“方向更明”为中心,加强法治慈溪建设统筹。召开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及办公室、各协调小组会议,统抓协调全面依法治市任务落实。贯彻落实《宁波市市县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清单(试行)》,推进领导干部述职述法。深化法治协作配合,探索法治督察与人大监督、纪检监察监督、社会监督贯通协调。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深化重点产业发展法治风险防范体系建设。
(二)以“法治更强”为牵引,源头提升依法行政水平。深化县乡合法性审查改革,探索实施市镇村合同三级合法性审查机制。提升政府法律事务质效,修订完善市政府重大行政决策事项标准,编制公布市政府年度重大行政决策目录。发挥复议能动机制,探索制订违章拆除等相关工作规范指引,提升行政复议案件调解效能。建立健全行政执法领域问题主动发现机制和监督协调机制,加大监督力度。
(三)以“满意更多”为宗旨,加快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健全大普法格局,出台“谁执法谁普法”年度履职评议办法,形成党委统一领导,部门齐抓共管工作格局。聚焦四类重点人群创新普法,推动传统普法向智慧普法转变。以法治文化建设为牵引,打造“法治乡村”升级版。做好“八五”普法总结验收,谋划“九五”普法开篇工作。
(四)以“基础更牢”为核心,严守平安稳定基层防线。严格落实《社区矫正对象外出管理工作规范》《慈溪市安置帮教实务手册(试行)》,加强部门协同,建立健全社区矫正对象和安置帮教对象帮扶救助机制。加强矛盾纠纷化解法治化,进一步深化落实《统筹加强镇(街道)专职调解队伍建设十条措施》。完善健全交通、物业、医疗、劳动纠纷等领域行业性专业性调解委员会建设,探索构建金融纠纷多元调解机制。
(五)以“普惠更优”为目标,提升公共法律服务质效。深化法治服务板块打造,推动第一批涉企法治服务先行先试“一件事”落地运行。优化“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建设,构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质效评价机制。加强与宁波涉外法律服务区对接,争取建成宁波涉外法律服务区慈溪分中心,积极培育涉外法治人才队伍。提升法律援助服务水平,探索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特殊援助模式,加强刑事法律援助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