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海卫因地制宜强化低效工业区块整治

发布日期:2025-05-19 16:02 信息来源:敏捷科技

观海卫镇强化低效工业区块整治,系统重塑全域产业格局。自去年8月以来,该镇聚焦工业控制线,通过线内集聚升级、线外功能调整、全域统筹协调,系统重塑全域产业格局,累计拉动民间投资11.7亿元。

重构线内产业空间。坚持政府“大力推”和企业“自主改”相结合,推进7个村级“低小散”集聚区改造,清退无证企业52家,拆除重建符合规划条件的区块,其中4个区块项目主体结顶、平均容积率提升6倍以上。同步推进镇级工业集聚区内产证企业自主改造,目前已启动“退二优二”18家,拆除面积超10万平方米。

重塑线外功能品质。对工业控制线外低效村级工业集聚区实施“工改居”“工改商”转型,持续优化地块功能。目前已完成5个区块、总计387亩低效用地出清,拆除无证“低小散”厂房140余家。如推进师东村、昌兴村107亩地块跨村统筹开发,通过“宅基地建设+跨村用地调配”模式,一体解决翠屏山片区住房保障和集体经济增收难题。

重整全域业态格局。核清摸透各区块规划功能及亩均产值,有序推进线外拆除的优势企业往线内腾挪集聚。如扩大东山头区块面积,规划建设标准厂房安置锦堂、翠屏山等区块20余家拆迁企业,剩余面积以工业“标准地”模式出让,可解决3至4家优势企业用地需求。

观海卫镇坚持规划引领,因地制宜,通过拆除重建、拆除退出、腾挪集聚、增容提质等方式,系统治理、产业引导,目前,共拥有四种模式,为全市持续推进低效工业区块“万亩提升”、工业上楼“百万增容”树立了“样本”。

拆除重建类重塑优势。已完成五里村、东山头村一期两个工业区块改造,共涉及面积66亩,总投资2.8亿元,建造标准厂房16幢,总建筑面积超过11万平方米。其中五里村改造项目观海卫镇共富基金投资3000万元,8幢厂房已完工招租投产运营。空间腾挪集聚入园,提质升级小微载体。整治淘汰原“低散乱污”承租企业(经营户)19家,“筑巢引凤”招引规上(拟进规)企业6家,为本地区域经济配套的智能家电、文化用品等重点产业链,预计带动产值1.5亿元;盘活利用低效用地,合理引导“工业上楼”。容积率提升近5倍,建筑面积从1.4万平方米提升到6.8万平方米。东山头村(一期、二期)村级标准厂房建设项目创新探索工程总承包(EPC)、资金和管理服务外包等方式,解决村级建设资金和管理能力不足问题,该区块可提留村集体厂房4万平方米左右,预计年增收500万元以上。

自主改造类增容提质改造。韩电集团凯峰区块通过提高开发强度、增加建筑容量、开发地下空间、工业设备上楼等方式增容提质。对96.5亩老旧厂房实施拆除重建,新建标准厂房6幢14.5万平方米、保障性租赁住房3幢4.4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8.9万平方米,目前一期工程已竣工投用。按照“一镇一区块”原则,建立老旧区块连片改造项目库,去年以来重点实施观海卫工业园东区(桃园东路两侧区块,占地面积1018.7亩)等村镇工业集聚区块整治工作。

地产开发类激活市场主体。位于大岐山村的国能置信智造谷项目(德濠产业园),由北京国能置信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开发建设、招商引资、运营管理,采用“工业地产+标准地”方式,占地面积74亩、建筑面积12.3万平方米,容积率2.5,已入驻企业60余家,为产业整治过程中搬迁腾挪的优质中小微企业和产业链配套企业提供了空间保障。

综合整治类重整资源。师东村工业改造区块,为历史原因逐渐形成的木材市场、低小散工业点混合的集聚区,现状范围约56亩,建筑面积约2.6万平方米,共涉及26户,目前已全部签约拆除,结合新一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计划实施农民集中居住区项目。卫东村工业改造区块,结合观海卫镇磨盘山废弃矿山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工程,整治区域面积约40亩,区块内11家企业(作坊),涉建筑面积8323平方米,目前已全部拆除,矿山边坡治理工程已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