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3028241969155XE/2025-190992
市民政局
主动公开
政协委员提案
民政、扶贫、救灾/其他
2025-07-10
2025-07-10
面向社会
应小平委员:
您在市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大会期间提出的《关于加快推进我市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第228号提案)收悉,现将有关意见答复如下:
诚如建议所言,覆盖全社会的健康养老问题已经开始受到重视,康养事业逐渐被社会各界重点关注。为此,我们积极落实推进康养服务发展的各项政策,加强部门间的横向联系和协调,深化细化医康养护融合发展。积极打造“浙里康养(慈有颐养)”金名片标志性成果,让慈溪老年人享受更有保障、更有质量、更有活力的长寿生活。截至目前我市共有养老机构19家,实有养老床位3143张,建成嵌入式养老机构3家,为老年人提供“家门口”养老服务。共有居家养老服务中心59个、共享餐厅及助餐点79个,服务可覆盖所有村、社区。全市4.08万名老年人常年得到助餐、助浴、理发等基本生活照料服务。
结合建议内容,主要举措如下:
一、部门协同,加强康养事业规划指引
1.在机制和政策体系方面,我市成立由市长为组长、各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为老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出台《慈溪市关于印发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浙里康养(慈有颐养)”工作方案(2022-2025年)》,并成立工作专班,明确近阶段工作目标、重点任务。科学编制《慈溪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明确我市康养产业布局,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养老服务体系,以“居家+社区机构+智慧养老”相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为目标,画好“城市10分钟、农村20分钟养老服务圈”发展蓝图。2024年,市发改局印发《慈溪“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启动《“十五五”规划基本思路》起草工作,将养老事业发展作为重要内容写入其中。市民政局也在今年启动慈溪市养老服务“十五五规划”的前期筹备工作,康养产业发展也将作为重要内容进行规划布局。
2.在医康养服务工作机制方面,贯彻落实《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卫生计生委等部门关于推进宁波市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实施意见的通知》(甬政办发〔2018〕132号),深入加强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有机融合,把推进医康养结合工作纳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健康慈溪建设以及促进养老、健康服务业发展的总体部署,建立政府主导、部门通力合作的工作机制,统筹协调各方资源,落实工作职责,把医康养结合作为发展养老服务业、健康服务业的重要内容抓紧、抓实、抓出成效。2018年,卫健部门联合民政部门出台《关于推进慈溪市医养结合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慈卫发〔2018〕144号),成立相应的实施领导小组,统筹资源、明确职责,建立健全合作机制。2022年,民政出门落实《关于转发《宁波市民政局宁波市卫生健康局宁波市财政局宁波市医疗保障局关于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慈民发〔2022〕131号),进一步提升医康养融合服务能力,推进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完善多元投入保障和日常监管机制,
3.在特殊对象康养服务方面,市残联专业化推进集中托养服务,2013年8月开展智力和重度肢体残疾人集中托养,现有60人在城区福利院入托,并由政府财政资金兜底保障;2024年启动精神残疾人康复托养工作,委托市七院开展服务,现入托9人。目前是宁波市内唯一实现精神、智力和重度肢体残疾全覆盖的托养服务体系。积极推进重度精神残疾人托养中心建设工作,争取市残疾人托养中心A楼尽快恢复托养功能,建成后,对经绿色通道送到市七院的暴力倾向精神残疾人可直接入托,减少社会隐患。同时做好符合条件对象的调查摸底工作,确保应知尽知、应托尽托,进一步减轻家庭和社会后顾之忧。
二、社会参与,大力推动银发经济发展
1.在运营模式改革创新方面,2023年,在全省首批启动公办养老机构国企化改革,成立慈溪市福溪养老服务有限公司运营城区社会福利院,我市文旅集团开始进军养老服务业,以推动发展银发经济,丰富养老服务供给。按照新建一批普惠型养老机构、优化一批设施设备、改建一批老旧机构的目标,逐步提升全市养老机构硬件设施和服务水平,并采用公建民营模式,激活市场活力。近五年,已累计投入2.8亿元,新建养老机构8家,新增养老床位1514张。创新“政府主导、第三方品牌运营”模式。引入北京恭和苑、上海兰公馆、上海国医馆等专业机构参与我市养老产业,培育安之笑等本土养老服务连锁机构,形成“质量有保障、价格可承受、服务能持续”的养老服务体系。
2.在医康养服务融合上,市民政局重点推进“康养驿站”建设,在养老机构里创设10个“康养驿站”,为557名老年人开展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实现老年用药规范化管理,慢病的管理率、控制率均为100%。为老人测血压、测血糖、巡诊等服务18771人次,开展中医康复、推拿、中医辨识、测骨密度、接种流感疫苗、失智失能上门评估等特色服务。推进医康养联盟建设,通过医疗机构牵手养老服务机构建立医康养联盟,为老年人提供医康养护一体化的健康养老服务,目前全市已建成康养联合体17家,3家养老机构内设有医疗机构、1家养老机构内建有综合性医院。依托医联体开通绿色通道,住院4人次,形成“机构-社区-居家”相协调的服务网络。推进两张床位建设,突出失能失智老人的专业照护,养老机构康复护理型床位占比达78%,全市养老机构累计建有认知障碍照护专区床位691张,每万名老年人口拥有认知障碍照护专区床位22张。市卫健局以科学为基础,兼顾预防、治疗、康复和长期照护,同时注重个性化、多学科协作和可持续发展。从医学出发,不再是传统养老机构简单安排几个医生,以循证医学为基础,构建多层次康养服务体系。推进疾病预防与健康管理,推广定期健康筛查(如癌症早筛、慢性病监测)、疫苗接种和健康生活方式教育(营养、运动、睡眠管理),建立健康档案和风险评估系统,利用大数据预测疾病风险(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加强慢性病管理,针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设计标准化管理路径,结合远程监测(如可穿戴设备)和定期随访。提供个性化饮食和运动处方(如心脏康复计划)。推动康复医学整合,术后康复(如关节置换、中风后康复)结合物理治疗、作业治疗和言语治疗,引入机器人辅助康复、虚拟现实(VR)技术等现代手段。
3.在各方资源整合上,推进旅居康养,重点打造匡堰镇大发老年公寓为“具备社会服务功能的精致康养机构”,设置床位56张,结合匡堰镇自然山水资源和人文底蕴,融入专业的认知症照护、个性化养老服务等,努力打造为长三角旅居养老基地,进一步激发我市康养行业活力。推进智慧康养,近年来我市积极引入互联网服务模式,推进全市养老服务机构智慧化进程,到目前已建成智慧公办养老机构4家,59个居家养老服务机构配置无感服务智能终端,支持智能就餐设备连接一卡通、长者码、人脸识别系统,多种支付方式方便老年人自助堂食。推进适老化改造,作为推动银发经济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市自2020年起,开展全市范围内的困难家庭老年人适老化改造,对低保、低边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予以补贴,目前我市补助标准为8000元/户。2024年,根据省民政厅等四部门联合印发的《浙江省消费品以旧换新居家适老化改造实施细则》和宁波市统一部署,我市将居家适老化改造范围推广到普通老年人家庭,进一步鼓励装修建筑、康复辅具生产、智能配置等各类厂家企业参与适老化改造,2024年已开展170户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累计改造1060户,投入资金1100万元,;2024年全年共有537名普通老年人享受居家适老化补贴,支出资金达772万元。今年3月已启动本年度居家适老化改造项目,到6月4日已通过有效申购930个,订单金额11194515.65元,补贴金额3158515.34元,补贴通过户数570户。推进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推动支持全市二级以上中医院开设康复科建设,为老年人提供中医治疗和康复服务,为基层医疗卫生和健康养老机构提供老年病中医药治疗康复服务指导,发挥中医药特色,支持养老机构开展融合中医药健康管理理念的护理、养生、康复服务。鼓励社会力量新建以中医药健康养老为主的护理院、疗养院。推进数字康养消费市场,支持智慧康养产品企业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鼓励申报软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科技成果转化工程、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
三、人才培育,提升专业队伍素养
2021年以来,民政会同人社开展了养老护理员培育“百千万”行动,重点推进养老护理员技能鉴定培训,内容涵盖生活照护、基础照护、康复服务、心理支持以及常见老年人疾病护理等五个方面,目前,全市已累计培育高级以上职称护理员302名、初中级职称护理员1419名、家庭照护者5693名,每万名老人持证护理员人数达53.9人。近年来大中专毕业生在养老机构入职呈增加趋势,当前共有65名,其中有护理学、医学、康复保健等专业基础的占1/3,目前从事行政管理的40人、医护人员11人、护理员14人。落实持证在职在岗养老护理员岗位津贴,发放大中专职业院校毕业生入职养老服务机构补助,2024年全年在养老人才的资金支出达404.4万元。
市教育局积极配合推进职业院校养老服务实训基地建设,鼓励各类院校特别是职业院校设置养老服务相关专业或开设相关课程。2020年引入桐乡市卫生学校护理专业(普通中专3年制),在慈溪职高开设教学点,成立慈溪市护理学校,首批招生45人,2021年招生46人,2022年招生46人,2023年招生2班共86人,2024年招生2班共86人,其中1班为与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开办的中高职一体化(五年制大专)老年保健与管理 。同时打造智能服务团队。依托全市教育系统资源,以慈溪市社区学院(市社区老年大学)、各镇(街道)成人学校(镇级社区老年大学)为骨干,组建了由58名志愿者和教师组成的老年人智能技术普及服务队,为全市老年人提供智能技术普及讲座、培训等教育服务。教师、志愿者开展主动入户、入社区、入养老机构的“三入志愿服务”1217场次,服务老年人5.7万余人次 。
市人社局积极落实《宁波市养老及托育等“一老一小”生活服务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方案》,目前宁波大市可以开展养老护理员技能等级认定的社会培训评价机构有8家,其中我市的现代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也具有该工种的认定资质,可以对社会人员开展养老护理员初、中、高三个等级的认定。另外,具有技能等级认定资质的企业也可给本企业的员工开展技能等级认定,目前宁波大市内共有17家企业具有技能等级认定资质,我市的乐城康养服务有限公司原先就具有养老护理员的认定资质,曾对本企业的11名职工开展初级工和中级工的技能等级认定。近几年,我市还组织开展了养老护理职业技能竞赛,部分获奖选手获得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今年的职业技能竞赛中也有养老护理项目。
四、政策倾斜,全面推动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加大政策扶持。贯彻《慈溪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慈政发〔2014〕56号),积极落实养老服务机构税费优惠,免征养老服务增值税,免征自用房产、土地的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用水用电用气享受居民价格等,对产权清晰、管理规范、诚信度高的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给予多种方式融资支持,且有偿取得的土地、产权清晰的固定资产可申请抵押贷款。鼓励民办养老机构和医疗卫生机构承接政府购买基本养老服务。出台《慈溪市关于加快建设基本养老服务体系的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鼓励医疗卫生机构利用现有资源或新(改、扩)建等方式建设老年病医院、老年护理院、安宁疗护病区(房)以及设置老年医学科,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社会办医疗机构提供安宁疗护服务。2021年,慈溪市红十字医院挂牌成立慈溪市老年医院,合计床位200张。2023年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兴建了全市第一家康复专科医院——华仁老年康复医院,总投资2亿元,核定床位450张。
设置专项补助,2025年市财政安排医养结合经费150万元。对于年度内收住中度及以上失能、失智老年人每满50人的养老机构给予15万元补助,主要用于内设医疗机构专业人员招聘、设施设备采购等用途;有内设医疗机构但收住中度及以上失能、失智老年人不足50人的养老机构,以及未设置医疗机构但与周边医疗机构开展签约合作的养老机构,按照入住老年人每人每年180元的标准给予医疗服务补助。同时做好养老机构床位补助,2025年市财政局安排养老床位建设补助40万元,落实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入职奖补和养老护理员相关资金保障,2025年市财政安排养老护理员特殊岗位津贴300万元,安排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入职养老服务行业补助40万元。
二是完善制度建设。加快康养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健全康养联合体建设规范,从资源联合、数据共享、队伍配置、设施建设等方面提出标准要求。试行全省统一老年人能力评估标准,推动民政、卫健和医保结果互认。建立长期照护标准体系,自2023年1月起,我市已全面实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只要参加宁波市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人员,经医疗机构或康复机构规范诊疗/失能状态持续6个月以上或因年老失能,通过评估认定符合重度失能标准的参保人员,由长护保险定点护理服务机构为其提供基本护理服务,包括基本生活照料和与之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服务,所需费用由长护保险基金按规定进行支付。
三是加大宣传力度。市民政局建立完善康养科普矩阵,通过电视电台、广播、公众号等融媒体,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康养主题的科普宣传活动,借助目前覆盖全市养老服务机构的康养驿站、康养联合体,在日常服务老年人期间加大对康养服务和康养产业的科普力度,进一步树立和完善老年人及家属健康养老的观念,帮助老年人正确选择适合的、安全的康养服务和产品,避免老年人“踩坑”。市教育局积极开展康养培训与活动。周巷镇康爱之家志愿者协会联合开设相关项目,同时周巷社区教育学院中心基地正式揭牌成立,开展公益助老活动,为老年人提供健康咨询、血压血糖检测等服务,传播健康养老理念和方法 。掌起成校为镇健身爱好者公益培训《武当剑》,开展健身气舞、健身气功等功法展示与趣味游戏活动。古塘街道社区教育学院联合旦苑社区及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打造“欢孝乐学——‘互联网+养教’智慧孝老服务模式”,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下阶段,我们将继续加强各类资源协同和整合,进一步推动资源互补,深化职能部门合作,全力发展康养产业新业态。
最后,衷心感谢您对我市民政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希望您在今后继续多提宝贵意见!
慈溪市民政局
2025年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