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熹微,掌起镇七彩广场的“小憩书吧”前,几位工作人员正小心地将残疾人学员的刺绣工艺品摆上“甬悦179”助残共富窗口。这些精美的作品,一针一线都凝结着宁波市非遗传承人叶惠萍的悉心指导,也承载着学员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此同时,几公里外的掌起镇中心小学教室里,孩子们在“小小药师”课堂上兴致勃勃地辨识中草药,用小手灵巧地卷制艾灸条——这些生动场景,正是掌起镇非遗活态传承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掌起镇以创新思维激活非遗资源,推动传统技艺从“深闺”走向大众,从静态保护转向活态传承,不仅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更成为乡村振兴的文化引擎。
非遗市集:让传统技艺“活”在当下
“开市喽!”随着“浙江好人”谭弟咸的一声吆喝,掌起镇“非遗妙会”在热闹的氛围中拉开帷幕。松花团的清香、东埠头年糕的甜糯、糖师爷烧饼的焦香在空气中交织,钩针编织的巧思与花丝镶嵌的精妙引得市民驻足赞叹。一位阿姨左手拿着农家粽,右手拎着三北糕点,笑得合不拢嘴。这场由文化特派员张广牵头打造的非遗市集,既是非遗产品的交易平台,更是传统技艺的展演舞台。
“非遗不能只停留在博物馆里,它应该走进生活,成为人们日常的一部分。”张广说。掌起镇作为千年古镇,拥有1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传统木结构古建筑技艺、婚俗刺绣等已被列入省市级非遗名录。为了让这些“老手艺”焕发新活力,掌起镇通过市集展销、工坊体验、公益培训等方式,让非遗传承人、普通百姓甚至残疾人群体都能参与其中,形成“传承—创新—共享”的良性循环。
拜师传承:让非遗“后继有人”
在“非遗妙会”的一角,一场庄重的拜师仪式正在进行。宁波市民间刺绣非遗传承人叶惠萍将绣针和丝线郑重地交到徒弟手中,年轻学徒恭敬地行拜师礼、敬茶。“这不仅是一门手艺的传授,更是文化血脉的延续。”叶惠萍说。
为了让非遗技艺薪火相传,掌起镇不仅注重师徒传承,还推动“非遗进校园”。6月,是掌起镇中心小学的“中草药文化月”。“小小药师”课堂上,孩子们通过“识、闻、触、制”的沉浸式体验,不仅辨得了人参、枸杞等药材特性,更亲手炮制艾灸条、艾草锤和薄荷驱蚊水。类似的非遗课堂还延伸到了刺绣、木工等领域,让年轻一代从小接触、了解并爱上非遗,为传承注入“新鲜血液”。
助残共富:非遗赋能有温度
非遗传承在掌起镇有着更深远的意义。在掌起七彩广场的“甬悦179”助残共富窗口,残疾学员们制作的刺绣作品吸引了众多市民驻足。“这些作品都是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每一件都凝聚着他们的心血。”掌起镇残联负责人介绍。窗口售卖的利润全部归学员所有,既改善生活又实现价值。
“未来,窗口还将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进一步帮助残疾人增收。”这种“非遗+助残”的模式,不断完善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保障残疾人全面发展,实现经济上有收入、生活上有照料、精神上有快乐,以“共富增收”促进残障人士更好地融入社会。
“下一步,我们将推动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让非遗‘老传统’成就乡村‘新动力’。”掌起镇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非遗市集、助残共富、非遗进校园等举措,掌起镇正走出一条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的特色之路,为非遗的活化利用提供了生动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