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30282002976410C/2025-191237
市教育局
主动公开
人大代表建议
科技、教育/教育
2025-07-17
2025-07-17
面向社会
毛海霞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已收悉,感谢您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心。经研究,现对您的提案答复如下: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事关学生幸福安康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事业。市教育局始终高度重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多措并举持续推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取得了突出成效。
一、联动培育,提升教师心理专业技能
我市持续完善以“名师为引领、专职为骨干、兼职为支撑、班主任为主导、任课教师参与”的全员心育体系。建立“市-镇-校-班”四级联动培训体系,与浙江省大众心理援助中心签订合作协议,定期开展心理健康培训与心理咨询个案研讨督导,大力培养心育专业队伍。学生成长指导中心暖心服务团队,定期通过个案研讨、课程研究、心理调研和心理科研等形式为团队全方位充电赋能。我市先后共组织专兼职心理教师参加宁波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医教结合跟岗实习”项目,通过沉浸式实习模式,提高对心理问题的精准研判。近年来市教育局先后组织分管校长、心理教师、班主任参加“学生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专题培训活动,通过理论学习、案例研讨相结合的培训方式,提高全员教师心理问题识别处理、个案辅导等方面的实践能力。
二、多管齐下,充分发挥学校心育效能
学校是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和执行的主阵地,各校双管齐下,充分发挥学校的心育功能。一是开展多样化心育课程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以固定课时纳入课表、由专兼职心理教师执教以外,小学阶段开始,各校因地制宜开展各类心理主题班会课、心理拓展课、心理选修课、校本课程等。目前每年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讲座达80多场次。编制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发展行动计划,大力培育学生“一人一技”“一人一艺”,保证每日1小时阳光体育时间。通过学科育人、环境育人、制度育人等多样化途径,加强学科渗透,逐步构建心育与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生命教育协同育人的模式,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和健康向上的人格。二是提供针对性个别心理辅导。各校心理辅导室在每周一到每周五向全体学生开放,寄宿制学校每天开放时间不少于4小时,其他学校每天开放时间至少2小时,使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随时能够寻求帮助。三是规范开展动态心理筛查。健全“心网格”定期筛查机制,关口前移,依托“心理云平台”,一年两次实施全市学生心理健康监测。日常由德育导师落实好全周期“联心”机制(每周与结对学生进行一次暖心陪餐、一次心灵谈话、一次寝室会晤,与结对学生家长打一次表扬电话,每月开展一次德育导师会议,每学期进行一次组团式家访,每学年组织一次研学实践活动),实时掌握网格内学生情绪状态、亲子关系、家庭变故等信息,并从生活、学习各方面关心疏导学生情绪。
三、家校联动,建立心理沟通联防机制
每年开学初印发《致全市中小学生家长的一封信》,引导家长在开学后要密切关注孩子的心理状况,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学生心理调适工作。市级层面持续探索“智慧父母”“我与孩子共成长”“慈家有方”“家庭教育慢慢聊”“我陪孩子读经典”等家庭教育品牌,聚焦孩子成长的关键期。“主席课堂”项目走进城区中心小学、白云小学、文锦书院、特殊教育学校等学校,积极开展家庭教育宣讲普及,对部分心理和生活上需要关心关爱的孩子进行跟踪随访,结合“同心圆”活动实现社会资源对失亲儿童家庭教育的补位替代。此外,“家庭教育大讲堂”基层巡讲每年送课下基层100多场,全市家长学校、父母课堂、家长沙龙等共计开课850余堂(场),线上推出家教栏目130余期。在全市大氛围下,古塘街道成立家庭教育公益联盟,宗汉街道启动“同心润教”家校社联动项目,横河镇开发“童享四季”公益研学路线,观海卫镇实施“卫”爱同行儿童成长陪伴计划,逍林镇启动“慈家有爱”新市民家庭教育服务行动等,“一镇一品”特色培育全面开花。
四、协同开展,优化医教融合治疗服务
为规避学生心理诊疗的抗拒心理,市教育局与慈溪市第七人民医院签订合作协议,在学生成长指导中心设立“分诊点”,开通了“双通道”,即绿色诊疗通道与医保专线通道。一周4次,邀请中高级职称专家坐诊,自2023年5月设立以来共为639名学生提供针对性诊疗服务。定期邀请省心理专家赵国秋教授和傅素芬教授,在中心开展心理专家面对面活动,对高危或疑难个案把脉诊疗,累计服务220人次,为广大家长和学生提供了极大便利。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学习吸收您的建议,进一步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继续推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一是持续关注专业化师资队伍打造,以名师骨干为引领,培养区域性、校际间心育人才,逐步提升各校心育工作规范化、专业化水平;二是加大学生体育锻炼和体能培养,通过延长大课间时间、拓展体育活动形式、推出特色体育项目等方式加强学生体魄锻炼和意志磨练,增强学生心理韧性,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三是推进落实家庭教育理念和行动,加强家校联系,及时沟通交流孩子的心理状态,借助各大官方宣传平台、家长学校、社区课堂等方式,切实增强家长的主体责任意识,提高家长科学育儿的水平;四是努力实现横向、纵向信息互通,在严格保密前提下,实现“合作专业协会及医院—学生成长指导中心—学校”心理危机转介干预信息共享,各学段学校之间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心理危机情况等信息共通,切实降低心理危机事件发生率。
再次感谢您对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希望今后您能继续对我们的工作给予监督、指导。
慈溪市教育局
2025年6月25日
抄 送:市人大代表工委,市政府办公室,市卫生健康局、团市委、市妇联,胜山镇人大主席团。
联 系 人:黄晓燕
联系电话:13566600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