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30282002777114Y/2025-192153

发布机构:

市人力社保局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组配分类:

政协委员提案

主题分类:

劳动、人事、监察/其他

发布日期:

2025-08-14

成文日期:

2025-08-14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对市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第29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5-08-14 10:47 信息来源:局办公室

胡杭、林迪鑫、甘洁峰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构筑人才竞争优势的建议》已收悉,经与市委组织部、市教育局、市新市民服务中心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市积极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聚人才、重培育、搭平台、优服务,着力以高水平人才引领高质量发展。为更好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以人才优势塑造发展胜势。

一、工作情况

一是构筑多维引才矩阵。聚焦以企引才,深入实施百家重点企业人才项目全覆盖专项行动,引导重点企业依托重大人才专项靶向引进亟需紧缺的高端人才。聚焦资本引才,鼓励引导民间资本投向人才项目发展壮大全周期,助力传统产业跨越转型。聚焦多元聚智,用活用好人力资源机构、重点中学校友会、武科大校地合作平台等渠道资源,不断拓宽人才来源、丰富项目领域。同时,提升基础人才储备。开展全国校园巡回招聘、一镇一品牌招聘、重点高校宣讲等引才活动推介慈溪,扩大品牌吸引力,推动人才质与量的双效提升。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招聘方式,通过校园招聘、带岗直播、云招聘等形式提供24小时招聘引才服务。举办行业专场招聘会,以小而精的招聘模式提升企业引才成效。

二是织密多元培训网络。构建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双轨体系,强化“学历+技能”双提升工程,实施社会人员学历提升行动计划,通过“双证制”成人学历教育(学历+技能证书)免费培训,年均完成成人高中毕业4000人以上、大专及以上学历提升8000人次。推进区域中高职一体化长学制人才培养改革试点,我市行知职高、慈溪职高与浙工商慈溪学院合作开展区域中高职一体化长学制人才培养试点,将中职毕业生留在本地培养,提升高职毕业生留慈、返慈就业率。近三年,中职毕业生升入高一级学校比例达80%,双证书取得率100%。深入实施“金蓝领”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大力开展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培训,采取进企业、下车间,线上、线下结合,理论、实操并重等举措,积极开展新型学徒制培训、企业岗前培训、项目制培训、公共实训培训等,做到“各学所需、应培尽培”。

三是强化创新平台支撑。积极推进沪甬人才合作先锋区建设,联动提升宁波城市北部中心区的承载能级和竞争力,更好承接长三角一体化和上海大都市圈辐射带动效应。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更大力度建设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等创新平台,鼓励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密切合作,博士后工作站借助高端人才引进,有效弥补企业重实践轻研究的短板,帮助破解“卡脖子”难题;通过“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增强企业技术团队力量,加快科研成果转化落地。如宝工电器招收的博士后李树谦,进站2年时间,申报发明专利3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5项。研发的一款新型智能取暖设备,突破燃油取暖器在高海拔地区使用的行业共性技术瓶颈,填补了国内市场短板。

四是营造最优发展生态。迭代升级“1+X”人才政策体系,持续打响“最懂人才心思”服务品牌,闭环高效解决人才“发展要事”“关键小事”。创新打造了实习有补贴、就业有补贴、租房有补贴、购房有补贴的全链条人才保障体系。实施人才安居工程,构建起租房补贴、安家补助、购房补贴、人才公寓等多层次立体化的货币与实物相结合的安居政策。加强高层次人才政策支持,落实硕博生活补助、高层次人才安家补助等政策,有效缓解各类人才的住房困难问题。2024年,共发放各类人才发放补贴1.07亿元,累计销售人才公寓1247套。落实引进人才子女入学政策,加大教育资源调配力度,确保符合条件的人才子女可与本市户籍学生享受同等待遇。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联谊会(硕博士联谊会)桥梁纽带作用,推动实现民间资本与人才创新创造深度接轨、行业领域知识共享。围绕人才有序流动,优化完善“产业教授”“科技副总”机制,促进高校院所、科创平台、人才团队要素互通、优势互补。

二、下步举措

(一)牢固树立人才引领理念,推进三大产业高地建设。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为主线,不断塑造慈溪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一是深化区域融合发展。深度融入长三角人才一体化发展,强化同前湾新区的整体联动,以沪甬合作先锋区为节点,有效发挥慈溪民营经济、产业配套等比较优势,精准对接上海先进制造业重构、高端服务升级发展需求,开展跨区域补链、强链、扩链紧密合作,共建空间上高度集聚、上下游紧密协同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共构自主可供、安全稳定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二是迭代升级人才新政。主动对标宁波“一城三地”战略目标,系统谋划市委关于高质量建设“卓越工程师之城”行动方案,同时按照“通则+专项+定制”思路,对全市人才政策进行全面升级,在点位上实现高端基础“梯队全覆盖”、引育留用“环节全覆盖”、就业创业“周期全覆盖”,确保政策的竞争力和实效性。三是市场政府双轮驱动。进一步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组建慈溪人才发展公司(集团),打造一支市场化专业化人才工作力量,更好服务人才需求。强化政府引导作用,建立招商引智一体化工作体系,压实“行业主管部门抓行业人才队伍”责任,依托“全员招商”工作机制完善“全员引智”体系,构建全市统一、全面统筹、全域共享的工作格局。

(二)打造卓越工程师之城,重点建强四支人才队伍。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需要从高端到基础、从研发到应用等各类人才支撑,所以建强用好“领雁型”“尖兵型”“工匠型”“候鸟型”四支人才队伍是支撑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的基石。一要聚集关键核心,着力打造科技创新主力军。持续放大我市人才工程的品牌效应,强化与甬江人才工程的联动衔接,全面升级“上林英才”项目,紧扣重点产业链发展过程中的痛点难点问题,靶向引进“高精尖缺”人才,秉持“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理念,用好“星期日工程师”资源,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构筑汇聚人才、引领创新的强磁场。二要聚焦发展潜力,积极培育青年人才后备队。深化青年友好城建设,把政策重心放在青年人才上,给予青年人才更多机会、更大支持,通过在市级人才项目中单列青年人才指标、开展青年工程师“揭榜挂帅”工程等方式,推动更多青年人才“同台竞技”“脱颖而出”,不断夯实青年人才基本盘。三是聚焦转型升级,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培育工程师、新时代工匠为重点,建设推广以高校为主导,政府职能部门、领军企业以及行业协会共同参与办学的现代产业学院,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发展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深度融合,培养大批产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三)实施新生代企业家培育工程,提振产才融合新动能。新生代企业家是慈溪未来经济发展的核心战斗力,要打造一支能挑大梁、当主角的新生代企业家铁军,切实扛起高质量发展大旗。一是壮大企业家队伍。紧扣慈溪优势产业领域,出台专项扶持政策精准招引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等高端人才,聚焦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三个阶段,给予全程创业扶持,实现“项目落地有政策、技术转化有平台、市场开拓有帮手”,畅通“科学家”变为“企业家”渠道。二是培养精英人才。将新生代企业家教育培训纳入全市人才工作规划,拓展“双传承”培训班的内涵和外延,增加数字管理、创业转型等方面课程,实实在在提高新生代企业家经营管理能力。同时,积极为新生代企业家搭建政企、校企、银企、企企合作平台,尤其是横向打通新生代企业家所在企业间的联谊和互动,促进新生代企业家互学互鉴、互融互通,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三是助推企业转型。引导老一辈企业家打破“单一传承”的思想束缚,树立多元传承的理念,加快推动企业新老交班步伐。充分发挥新生代企业家视野开阔、思维活跃、知识全面等优势,鼓励和支持其所在企业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切实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四)优化人才生态,打响“最懂人才心思”服务品牌。新时代的人才工作,政策影响竞争力下限,服务决定竞争力上线。须牢固坚守“近者悦而尽才,远者望风而慕”价值追求,打好服务、赋能、引领组合拳,不断擦亮人才生态品牌,打造人才竞争比较优势。办好“关键小事”。以住房安居和子女入学为重点,聚焦企业和人才呼声,加强优质公共服务供给,着力推动人才服务从“有没有”向“优不优”转变。办好“引领要事”。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联谊会(博士联谊会)桥梁纽带作用,常态化组织国情研修,高质量举办高层次人才座谈会、培训班等活动,倾听人才心声,为人才蓄势赋能。精心策划红色教育活动,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激励人才不忘初心、砥砺报国之志。

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慈溪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5年6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