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灵活就业的市民杨师傅刚结束装卸工作,便掏出手机打开“溪社云上通”平台进行一番操作,“手指点一点,参保、认证、查询全搞定!”他笑着对记者说。这背后,是我市以AI为引擎,为灵活就业群体量身打造的“社保微管家”服务体系。市人社部门从今年4月份起,已在全市范围内推开这一服务体系。
AI驱动,服务突破时空限制。聚集灵活就业人员服务痛点,市社保中心以“AI+社保”深度赋能,依托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构建专属智能问答平台,成为优化服务的“先锋”。它整合近百条精准政策信息,24小时在线应答,日均处理咨询超100次,回复准确率高达93%,一举打通了传统咨询的时间与空间壁垒。“以前打个电话可能占线,现在能随时随地手机提问,马上就有专业解答。”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保的刘女士对此赞不绝口。
精准触达,服务主动“找”人。“社保微管家”的智慧不仅在于应答,更在于主动出击。据市社保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该平台通过AI智能分析参保类型、年龄结构等数据,精准锁定潜在参保对象。系统能自动排摸梳理出需重点关注人员,通过短信、电话推送进行个性化参保动员,服务精准度提升40%。同时,与“浙里办”“浙江税务社保缴费”平台深度互联,实现36项高频服务“一键跳转”办理,省去群众跨平台奔波之苦。
有了AI赋能,“社保微管家”还能运用趣味方言,以此牵线搭桥。针对部分文化偏低中老年群体政策理解难问题,推出极具特色的“土话讲社保”。43期“金黄道地”方言短视频应运而生,将参保缴费、待遇申领等专业条款内容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本地“大白话”。这些视频通过融媒体以及微信公众号广泛传播,累计播放量突破50万次,覆盖全市200余个村镇,成为政策入乡随俗的“金钥匙”。
线上线下“双引擎”,服务体验再提速。市镇两级窗口动态优化,联合27家社银合作网点织密服务网络,“简单业务快速办、复杂业务专人办”成为现实,单笔业务平均办理时间从15分钟压缩至9分钟。更创新推出“线上预约-线下上门”联动机制,工作人员依据系统提示,主动为临退及异地账户接续人员提供上门预审服务,实现温情服务“零距离”。